(一)山参和园参形态的区别
【 山 参】
根茎(芦):细长,上端四面密生芦碗,下部有圆芦
主 根:粗短
外 皮:主根上端有细密螺旋纹,皮老,纹深,黄褐
侧 根:有2~3个侧根,互相叉开,分支角度较大
须 根:稀疏而长,有韧性,不易折断,上有明显疣状突起
【园 参】
根茎(芦):粗短,一面或两面生有芦碗下部无圆芦
主 根:顺长,挺直
外 皮:主根上端有粗糙的横纹,皮嫩,色白
侧 根:有的有支根2至多个分枝角度较小
须 根:须根较密呈扫帚状,短而脆,其上疣状突起无或不明显
(二)籽海(林下籽)的形态特征
须:柔软细嫩,须条短,但清疏不乱,珍珠点不明显。
芦:芦头细长,多数为竹节芦或线芦,没有园芦、二节芦。干货芦细瘦,芦碗消失。
皮:细嫩,黄白色,光滑。
纹:有的有横纹,但浮浅,无横纹者俗称“白胖小”或“小白脸子”。
体:灵体笨体都有,横灵体多见。 腿:多为两腿,较短小,匀称。
芋:细长,有时长度超过主根,多数向下顺生,枣核艼极少。
(三)籽趴的形态特征
须:清疏不乱,须条较长,嫩而脆,珍珠点扁圆而较大,但稀疏。
芦:芦直而长,芦碗疏散,交错互生,基部有圆芦,但较短。
皮:皮较老,黄白色至黄褐色,紧实而粗糙。
纹:无螺旋纹,纹浮浅,不连贯呈半截纹。
体:多为横灵体,少为顺体。
腿:腿较长,2~3支或更多,粗细不匀称有时多拼在一起。
艼:较少或无,有的在芦基生出“掐脖子节”。
(四)趴货
小栽子上山:芦较长,碗较密,具二节芦特征,艼较大,粗细不均,有“毛毛艼”上跷或旁伸,不顺的少。
老栽子上山:外形与小栽子上山基本相似、须根短而嫩,须形如扇形或扫帚形。芦碗多单侧生或两侧生,皮多为黄白色,少为褐色。粗糙无光泽,横纹粗而浅,不连贯,常延伸至根中下部,横体或疙瘩体,少为顺体。
(五)池底子参
大池底(撂荒棒棰):芦较粗,芦碗稀疏,有时可见“二节芦”或“缩脖芦”、艼较粗大,有时呈现出“枝楞八叉”的样子,无“枣核艼”或“蒜瓣艼”,上跷或旁伸的多,下顺的少,“毛毛艼”多见。
小池底:芦细长,芦碗稀疏,上细下粗,艼较少,多为“毛毛艼”。
(六)山参趴货(传统移山参)
须:整体须型为扇形,须根细嫩色白。
芦:由于移栽方向改变,形成拐脖芦,芦短,无三节芦。
皮:粗糙,松泡,不紧实,黄褐色无光泽。
纹:横纹粗而浅,不连贯,多为断头纹,纹延伸至根中下部。
体:横、顺、灵、笨都有,但中下部较肥大是其特征。
腿:上粗下细,腿须区分不明显,腿1~2支或多支,分叉角度小,有时扭拼在一起。
艼:“枣核艼”多见,但中下部明显膨大,亦有“毛毛艼”上跷或旁伸的。